-
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,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,因此得名“昆曲”。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被誉为“百戏之祖”。
关于您提到的“很多土生土长的昆山人都听不懂昆曲”的感觉,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"语言差异":昆曲最初是用昆山方言演唱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,一些昆山本地人可能由于长期使用普通话交流,对昆曲的方言基础不太熟悉。
2. "文化传承":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传承和保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熏陶。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年轻一代对昆曲的了解和兴趣可能不如上一代。
3. "生活方式变化":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观众群体减少的挑战。
昆曲在历史上确实非常有名,以下是几个方面可以体现昆曲的历史地位:
- "历史悠久":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- "影响深远":昆曲对后来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许多剧种在音乐、表演、舞台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了昆曲的影响。
- "文化象征":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,其优雅的唱腔、精致的表演、丰富的内涵都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。
- "艺术成就":昆曲在音乐、舞蹈、表演、文学举报 -
昆曲———我国的古老剧种。约在元未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,又称“昆山腔”。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,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。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法,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,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“水磨腔”。与魏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《浣纱记》一剧,演出后轰动江南,并迅速流行全国。明未清初,昆曲一度繁荣,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,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。至乾隆时期,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,内容趋向宫廷化,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日浙衰落,到建国前夕,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。建国以后,昆曲在剧本、唱词、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,力求通俗易懂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晋京成功地演出了《十五贯》,轰动全国。(並拍成电影,在全国发行放映)。1957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。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,又煥发出艺术的青春。
昆曲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。它的剧目丰富,剧本文词典雅华美,文学性较高。发音、吐字讲究四声,严守格律、板眼。昆曲曲调是曲牌体,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。唱腔圆润柔美,悠扬徐缓。表演细腻,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宻结合,舞蹈性很强。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,有时也用三弦、笙、唢呐等。
明代中叶,昆曲向北方流传,经许多艺人的努力,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,形成了“北昆”;原来流行于江、浙一带的昆曲,则被称为“南昆”。北昆的演出武戏较多,表演风格刚健豪放;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,比较清婉缠绵。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它对京剧和湘剧、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。
举报 -
举报